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bet36365网站

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战略与实施的探讨
作者:周家祥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刊号:
摘要:分析了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战略的意义和面临的各种障碍,以中国石化的企业实践为背景,在总结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经验基础上,对战略实施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标准在国际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趋势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面临的一项根本性技术壁垒就是标准。如果不能在标准上掌握主动权,就难以在技术贸易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在世纪之交,我国政府提出了标准国际化战略,然而标准国际化的道路还将十分漫长。本文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实践入手,探讨了标准国际化战略的内涵和实施途径。
1 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现实意义
1.1 标准国际化的背景
标准作为共同遵守的技术准则,主要服务于贸易和生产活动,而其服务于贸易的功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正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关注。发达国家以其悠久的标准化历史、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娴熟的市场技巧引领国际标准化规则的制定,并成为标准“国际化”的真正推手。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名义上是为消除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设置的技术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但由于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占居突出的比较优势,可以利用TBT规则和标准国际化这一载体将由其控制的专利和技术推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在获取相对高额利益的同时,大大提高发展中国家进入同一领域开展竞争的成本。所以标准国际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通往全球市场的“桥梁”,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通往经济全球化道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这种不均衡的国际贸易格局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新殖民主义”[1],一种经济领域的殖民主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标准国际化是被动提出的战略,是在谋求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道路上无法绕过和必须逾越的屏障。我国提出标准国际化战略的实质就是要突破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2]。
1.2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现实意义
工程建设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是实现工程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工程建设活动及监管的重要技术依据。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若要在工程技术和工程建设领域占据竞争优势,成为高级别的利益获得者,就必须注重发挥工程技术标准的影响力,努力成为市场规则的主导者。中国石化作为我国能源化工领域特大型国有控股公司致力于跨国发展,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从推动工程建设队伍“走出去”开拓国际工程市场入手,进而进行海外投资,拿资源、建项目。若不能掌握工程建设标准的话语权,就意味着公司自有技术和所熟悉的物资、装备供应资源(尤其是国内渠道)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那么,其旨在一流的国际化战略就难以占领技术制高点,海外投资和工程建设的价值难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2 工程建设标准面临的国际化形势
21世纪的技术贸易,以控制能源、资源以及核心技术,并实现与环境友好发展为竞争的制高点。全球对能源的旺盛需求,促进了石油、石化工业工程建设的发展,这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机遇来自于旺盛的市场需求,因为工程建设离不开标准。挑战则来自于我国现行标准体制、标准体系和标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国际化要求。我国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尚未建立一个便于交流、理解和认可的国际化平台,因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1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基础
在国内市场上,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刚刚站稳脚跟。考察工程建设标准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不能仅凭其在国内工程项目上的表现,而应根据其在国外独资、中外合资建设项目上发挥的作用做出判断。应该说,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消化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在标准技术内容和水平上已与国外标准较为接近,在行业内享有公认的权威。但是,到目前我们也只能说其国际化仍处在初期阶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虽然在技术规定和水平上与国外标准相当,但与其配套、并被大量引用的国内相关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仍然很低。体系不能国际化,自然无法充分实现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效果。其二,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要经历被国际投资者逐步认识并认可的过程。
近十年来,国内石化工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国有控股公司以及民营企业的工程建设投资均有较大增长,其中,中外合资大型石化项目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合资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国内外交流,使我们引进了新技术,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标准,更新了工程建设管理理念,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中外合资项目从完全采用国外标准,逐步向采用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过渡,说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努力正逐步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标准国际化步伐迈出良好开端。
2.2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在国外市场上,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外产油国为一进步控制资源和获取更高利润,向原油加工的下游领域拓展,使国际市场石化工程建设项目呈大幅增长势头。中国的工程建设队伍正努力抓住机遇,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在与国外工程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壮大,迅速提高了工程技术实力,并逐步成为国际工程建设市场的重要力量。然而,我们在国际工程项目中所处地位相对较低,难以拿到真正意义的EPC项目,总是处在项目建设利益链的较低层,承担着较大的技术和效益风险。究其原因,除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外,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技术和标准上还无法掌握话语权。标准是技术的载体,二者往往是统一的。就标准而言,一方面,我们拿不出一套完整的且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标准体系,即使制定了一些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核心标准,但与其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和相关产品标准无法实现国际化,满足不了国际采购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拓展国际工程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掌握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从而为项目执行留下了隐患。以上两方面原因是制约我们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因素。
3 对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内涵的再认识
3.1 标准国际化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就是工程建设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和工程建设市场被相关各方所共同接受和遵守的程度,以及为达到某种接受程度对标准的内容、技术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不断改进的过程。这过程涉及到标准化理念、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工程建设标准,若不能实现标准体系的国际化,就难以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国际化。
3.2 从“国际接轨”到“国际化”的转变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我国石化工程建设形势发展需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提出了工程建设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方针。然而,在工作中,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轨在那里?”。现实表明,与国际接轨不是找到了目标然后照搬过来这么简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国际接轨不是一条线或者一个面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涉及标准体系、技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体现在由思维方式、管理理念决定的体制、机制等其他方面,难以用一个目标来衡量,照搬照抄任何国家的现有模式都是行不通的。客观地说,国际接轨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推进的过程,由于不存在一个终极结果,所以,这个“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因此,用“国际化”的概念来代替“国际接轨”的提法,更能体现对“过程”的重视,对战略目标的定义更加科学和实事求是。
4 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实施途径的分析
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对这一系统工程中的种种制约因素加以重视,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攻克,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4.1 标准国际化要从改革标准体制和管理机制入手
4.1.1 现行标准体制不利于标准国际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是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技术法规是强制性的,由政府发布;而技术标准是推荐性的,主要由社会团体制定和发布,供社会有关各方自愿采用。在我国,技术标准的立项、发布、实施均由政府管理,因而使标准化工作具有较强的政府行政色彩。对于标准本身来说,尽管有强制性与推荐性之分,由于都来自于政府发布,同样具有较强行政色彩。这使我国技术标准易被视为西方的技术法规,而受到TBT规则的排斥,不利于国际化。
4.1.2 现行管理运行机制不利于激发标准化工作的活力
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组织以独立的社会团体为主,这种独立性造就了其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要长期生存发展,就必须贡献出高水平的标准并自成体系,通过标准被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采用,带动评定、认证等其他业务的开展,树立自身权威。在我国,标准化依靠政府职能来推动,标准被视为政府宏观调控和规范市场秩序的抓手,具有较强的行政特征。标准的行业领域和门类划分主要是根据政府部门职能界定的,而政府部门职能的条块分割,造成标准谁都管,相互制肘,缺乏战略上的统一协调。这是我国标准行业多、体系散、标准多、水平低、交叉重复的主要原因。另外,政府的深度介入,也影响市场机制发挥对标准化工作导向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不利于激发标准化工作的活力。
4.2 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资源是国际化的基础
当前我国标准国际化的现实目标应锁定为“突破壁垒”而非“建立壁垒”,所以掌握必要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资源是我国标准国际化的基础。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只有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并在制定中充分体现其元素,尽可能采用国际通行的表现形式,展现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内在联系,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水平,才能便于国际市场对其理解、评估和采用,实现国际化。
4.3 建立我国权威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是国际化的保障
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主要靠政府职能,因此难以造就权威的标准化组织,这非常不利于中外标准化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因为政府机构与国外标准化组织是不对等的,难以开展稳定灵活的交往和保持持久的合作关系。所以,政府对标准化活动的管理应适当放权,由主导者变为协调管理者,将标准的发展工作交给标准化组织,发挥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为标准化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创造空间,逐步扩大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4.4 整合标准化资源,形成布局合理的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的标准化格局是行业乱、体系散,存在标准数量多、交叉重复、质量偏低等问题。标准管理上的行政化导致条块分割,标准的行业、门类划分过细,尤其在产品领域,易造成标准以偏概全,不利于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对于工程建设标准,应根据不同工业建设领域来划分标准体系的结构,突出完整性、协调性,建立结构合理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工业建设领域的需求和实践是引领相关产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动力,所以产品标准的制定应以满足工业建设领域的需要为宗旨,而不是相反。这体现了用户至上和市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标准体系的关系,提高我国标准国际化的整体形象。
4.5 发挥我国的市场优势,树立标准的技术权威   
我国基础工业水平和技术实力较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标准水平和权威。全面改变这样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但是我们可选择基础较好的领域开展试点,在局部领域迅速把我国标准的技术水平提高到国际水平,以部分工业领域的良好局面带动我国标准化体制的改革及国际化发展。
国家标准化宏观管理上要要着力解决诸多弊端,练好内功,在推进消化吸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注重发挥我国的自身优势。我国有世界上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我们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依托,首先打造权威的中国标准,才能使之发展为世界的中国标准。
5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国际化战略分解为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工作目标。在标准国际化道路探索方面,石油化工行业做了积极的尝试,可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主管部门参考。
5.1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思路
石油化工行业根据工程建设的发展形势,早在2000年便组织制定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出“立足行业、服务企业、国际接轨”的工作方针和“三个层面”的工作思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推动工程建设标准科学化、系列化,建立形成由公司企业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组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为提高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石油化工行业将“国际接轨”概念转化为“国际化”这一贯穿标准化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要求。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编制与采标、掌握国际标准资源、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等准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国际化的要求,只是国际化程度和方式不同。
5.2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推动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
从技术角度看,我国石油化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较接近,在国内很早就树立了权威,然而要走向国际化,必须经历一个发展过程。石化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应首先从国内市场起步,获得在国内投资的国外投资者的认可,并实现在中外合资项目上的全面采用。跨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石化工业发展迅猛,中国石化相继合资建设了一系列大型乙烯和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如与德国BASF合资建设的扬-巴乙烯项目、与英国BP公司合资建设的上海赛科一体化项目、与EXXON-Mobil合资建设的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设,经历了从外方主导工程技术标准与建设管理逐渐转变为中方主导工程技术标准和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国石化2005年合资建设的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真正实现了“以我为主”的转变,项目全面采用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外方仅就标准提出补充要求。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展示了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被国外大公司逐步认可并采用的过程,充分说明:以项目为载体是实现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在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上的采用,为项目建设节省约一年的工期和近百亿投资,效益可谓巨大,这也正是标准国际化之魅力所在。
5.3 以企业标准为先锋带动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
以企业标准为先锋带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走出去”,是实现我国标准国际化的有效途径。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的“三个层面”在国际化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其中第二、第三层面是指企业标准体系,由于企业标准受我国标准体制约束较小,可在标准编写格式、语言表达方式、引用标准方式等方面保持较大的自由度,因而形式和内容上更容易接近国际标准,便于国际上用户的评估和采用,可以首先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突破。另外,依靠企业实力,以企业标准带动我国标准走出去,可降低国外市场对我国标准的排斥程度,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基于上述考量,中国石化于2008年编制完成了企业标准《炼化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该系列标准是公司作为投资者对工程项目建设水平、质量、安全等做出的综合性的基本规定。作为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中国石化可通过发挥企业标准在涉外项目中的作用,掌握技术决策话语权,提升公司形象,进而通过企业标准的整体输出,提高工程建设队伍的国际竞争力,并带动国内标准、技术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5.4 编制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是标准国际化的基本要求
由于世界通行的语言是英语,所以仅有中文版的标准是难以被国际市场接受的。中国石化从国际化需要出发,投入大量资金,组织专家队伍编制完成了企业标准《炼化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同时,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中国石化还将主导编制的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纳入英文版翻译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完成近3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英文版编制。
5.5 掌握国外标准资源是我国标准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掌握国外标准资源有利于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标准技术水平,是实施标准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有效掌握国外标准资源,中国石化自2006年起连续订购十余个国外标准组织的数万项标准,建立了“工程建设国外标准信息库”。信息库实行统一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确保获得国外标准信息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及时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化发展需要,同时也避免了在购置国外标准上的分散投入和重复投入,树立了我国大型企业规范化、系列化使用国外标准资源的典范。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系统地掌握国外标准信息资源极大促进了在标准化工作中对国外标准的消化和吸收,提高了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水平,并将对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
5.6 开展国际交流是标准国际化的内容之一
走国际化道路,要有开放的理念。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同时让世界了解我们,所以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标准国际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国际上,标准化活动是开放的,只有开放的标准组织发布的标准才能得到公认。作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龙头,中国石化高度重视工程建设标准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标准组织、国外工程公司、石油公司联系与互访,与ASME和API签订合作协议,组织专家参加国外标准化活动。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增强了对国外标准组织的了解,借鉴了国外大型石化公司的标准化理念,有利于加快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5.7 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标准国际化提供保障
标准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本上需要从政府层面解决,这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在企业层面却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中国石化加大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加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了企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组织平台,开创了一个工程建设各有关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为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提供了保障。同时,技术委员会作为以用户为主导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将标准制定的组织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统一起来,提高了标准化管理效率和标准质量。
6 结语
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战略对于提高我国产业和技术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它的发展历程将是复杂而艰巨的。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它在标准国际化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对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当前标准化体制、机制下,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要克服各种障碍,努力探索一条有效的国际化途径。